孩子在韩国是“违禁物品”?生了孩子的女人怎么就这么难!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去韩国旅游,有一样“违禁品”千万不要带,那就是孩子。
如果带了孩子,接下来的这趟旅行可能会让你寸步难行。
不欢迎孩子的韩国
(资料图片)
被禁止带入韩国的违禁物品有很多。
常规的比如,枪支、刀具、违禁药品等,另外还有肉类和蔬菜水果以及奶制品也不能带入境。
只是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连孩子都不能带到韩国了。
倒不是说韩国的安检会把你的孩子扣下来没收,而是说现在的韩国社会极度的不欢迎孩子。
据韩国人自己统计,目前韩国大约有500个场所是禁止儿童的。
为什么韩国会出现这样奇葩的规定,还能被允许存在,事情的源头还得从10年前的一件小事说起。
2012年的时候,在一家餐厅里,有一位顾客不小心把端着的热汤撒到了一个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孩子烫伤。
孩子的母亲当然很气愤,就在网上写了一个帖子控诉这家餐馆,说就是因为这家餐馆服务不到位,才让她的孩子要遭受这样的痛苦。
2012年那个时间点,正是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开始在全球大范围普及的时候,所以那时的网友都很淳朴。
这个帖子发出以后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义愤填膺,纷纷一起指责这家无良的餐馆,表示了对这位母亲的支持。
可是这样的舆论风向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餐馆把当时的监控录像给发了出来。
看了这段录像后,网友们大呼上当,因为跟这位母亲先前的描述完全是两码事。
根据这位母亲之前的说法,她的孩子是一个完全的受害者,突然这样的厄运就降临到了这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可是从监控录像来看,当时的情况恰恰相反,是这个孩子在餐馆里到处乱跑,撞到了端着汤的顾客,才导致对方没能端稳,汤撒到了孩子的头上。
所以,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是孩子被烫伤了,可真要说起来,那个顾客才是受害者。
而第一责任人则是这位母亲,正是因为她对于孩子的纵容,一直让他在餐馆里乱跑却没有出面制止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难道这位母亲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如何么?她当然知道,可她还是要来网上发帖,博取同情。
因为她很明白网友们的心理,在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和孩子是天然的弱势群体,所以网友们会倾向于相信他们才是受害者。
自己的善良被如此利用的韩国网友们当然是怒不可遏,这件事之后也是在韩国持续的发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年后也就是2014年,韩国正式开始出现“无孩童”的餐馆,咖啡厅。
事情的来龙去脉至此是已经搞明白了,可是直接明目张胆的在店门口贴上禁止儿童的标识,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
这不是妥妥的歧视么?不仅歧视了儿童也歧视了宝妈。难道宝妈带着孩子连喝杯咖啡都成了奢侈么?
反对归反对,但身体很诚实。
咱也别说漂亮话,投票结果最真实。
韩国就曾发起过民意调查,公共场所“禁止儿童”这事,是取缔还是保留?
结果73%的人支持禁止儿童,反对的则只有少得可怜的18%。
进一步的对立与分化
“禁止儿童”这事可以被看作是“禁止吸烟”的一个延续或者说变种。
禁止吸烟是不想鼻子闻到难闻的烟味,禁止儿童则是让耳朵能图个清净。
但是,有一就有二,“禁止儿童”这事一出,在韩国就仿佛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被禁止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刁钻。
比如济州岛的一个露营地就直接贴出了广告,“不接受40岁以上人士预定”。
之所以禁止40岁以上人士的原因跟禁止儿童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40岁以上的中年人,普遍大声喧哗,会制造很多噪音。
另外,他们还有比孩子更讨人嫌的一面,也就是他们还爱喝酒,喝了酒就容易闹事。
所以我们这里不欢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宁愿不赚你们的钱,请你们去别的地方潇洒。
今年韩国的版本已经更新到“禁止60岁以上群体”了。
禁完中老年人还不算完,之后的禁止变得更精准了。
一家大学附近的酒吧明文规定“禁教授”。
原因也不难理解,我这酒吧做的都是学生的生意,你是学生,乐意在酒吧嗨皮的时候撞到自己的教授么?
所以为了让他的大学生顾客们玩得更尽情,喝得更迷糊,对不起,教授您还是去喝咖啡吧,我们这地不适合您。
除了教授这种传统职业,韩国人还很有“互联网思维”,把视频博主也给禁了。
试问,你如果是消费者,乐意自己在喝咖啡或者用餐的时候被人拍到然后传到网上么?
顾客不乐意,商家就更不乐意了。
因为韩国的各种商家开始禁止儿童的源头不就是因为有个宝妈在网上私自曝光,根据自己的需要带节奏么?
谁能保证这样的情况不会再次出现?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你们这些视频博主都别来了,我也不缺你那点流量,别来我这乱拍。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离谱的是韩国现在还出现了“禁止说唱歌手”的店。
因为商家觉得这些说唱歌手都很吵,很不招人喜欢。
虽然我们现在夸一个歌手唱歌好,都说他是行走的CD机,但我不认为一个说唱歌手去喝咖啡也会突然开始“播放CD”吧?
禁止儿童,大势所趋
总之,在禁止某一类群体这件事上,在韩国似乎有被玩坏了的趋势。
但禁止儿童这事,真不能赖韩国。
因为这在全球包括国内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只是没有韩国来得那么极端和明目张胆。
2012年时,亚洲航空公司就推出过一个很贴心的服务。
只要你已经年满12岁,就可以把你的座位安排到没有婴幼儿的“安静区”,也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其他像日本航空、马来航空虽然没有专门设置一个“安静区”,把小孩给隔出去。
但只要乘客有需要,就会给安排在远离儿童的座位。
英国人表示狠狠的羡慕了。
因为在英国,有1/3的飞机乘客表示,别说是免费,就是要额外收费他们也愿意离孩子远一点。
花钱也得给自己买个清静。
澳大利亚的餐饮业与韩国一样更新了版本,也开始限制儿童入内。
甚至有一家餐馆在做出这个规定后,营业额还创下了历史新高。
所以厌孩这事,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也不存在什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对于各种民意调查,向来是保留意见的,信一半,怀疑一半。
因为互联网时代,民意太好被操纵了。
最经典的就是当年英国的脱欧公投。
脱欧结束后,“什么是欧盟?”的提问在英国的搜索网站上了热搜。
搞不懂欧盟是啥的英国民众还大有人在,可就是通过民意,脱欧成功了。
但我相信一样东西:钱。
人可能搞不清楚自己的政见,但是凡事遇上了钱,多少就清醒了。
从各国各种消费的场所推出了禁孩或类禁孩的规定,还有很多人买单就能看出。
这真的是“民心所向”。
这股风当然也刮到了国内。
比如前不久,就有网友曝光说“新荣记”拒绝12岁以下的儿童进餐厅用餐。
新荣记辟谣说,没有没有,我们没那么霸道,没有不让12岁以下的孩子就餐,只是如果客人要带这么小的孩子来消费的话,需要预订包厢。
虽然没有明说,但“新荣记”的这个要求,也是变相地把孩子跟其他顾客区隔开了。
厌孩的背后
鲁迅曾在《朝花惜拾》里写道:对待女性和孩子的态度,彰显了一个民族的良心。
女性和孩子是高度绑定的。
因为没有哪个七八岁的孩子会自己大摇大摆去撮一顿,身边必定跟着一个大人。
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孩子的母亲。
把孩子拒之门外,其实就是把宝妈拒之门外了。
因为很多的宝妈,她只有自己一个人带娃,根本就找不到人来换她。
能带着孩子出去吃顿饭,喝个咖啡都是难得的消遣了。
现在说不许带孩子去这去哪,不就等于是把她也给拒之门外了。
本来以为女性已经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没想到如今因为孩子,又要把女性逼回家中了。
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是不是如今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渐丧失良心呢?
鲁迅先生虽然是伟大的作家和斗士,但他也没办法预知未来,知道100年后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所以他写文章,批判的是当时的事情,直接挪过来套用,多少是有些断章取义。
与其说是全世界的人正在经历道德的滑坡,不如说是正在经历生育率的滑坡。
生育率低,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生育率越低,新生儿越少的地区,人们对于儿童的态度就越冷漠排斥。
因为道德的底层逻辑很简单,是一种将心比心的默契。
虽然我现在还没结婚没孩子,但将来有一天肯定是要结婚的。
所以我现在对你的孩子好一点,将来你也对我的孩子好一点。
有了这样的默契,全社会自然会形成一种“爱幼”的氛围。
发现这里面存在的“系统漏洞”了么?
我爱护别人的孩子,是因为有一天我也会有孩子,我也希望他能够被社会所呵护和包容。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压根就不想生孩子了。
既然我没孩子,我干嘛要对你的孩子好?我图啥?
所以一下子,社会“爱幼”的土壤就动摇了。
不想生孩子的仅仅是年轻人么?其实老一辈的人在潜移默化中,观念也被改变了。
就拿我国来说,如果是40年前,有人说我结婚以后不要生孩子,身边的人对他是什么态度?
怕不是跟见了妖怪似的吧?绝对是异类中的异类。
在那时,生不生孩子,根本就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能生几个,能不能生个男孩。
等到10年前,如果一个年轻人说自己不想生孩子,家里的长辈会皱起眉头苦口婆心地劝说。
如果晚辈就是铁了心的不想生,长辈们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会默默的担心,逢年过节时念叨。
等到现在呢?再有年轻人说不想生孩子。
长辈们劝还是会劝,但已经不会感到惊讶了。走个过场说两句,算是尽到义务就好了。
或许长辈们依旧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怎么就不想生孩子了,可已经不会把这种想法看得那么的大逆不道。
《纽约时报》刊载的一篇文章里就曾说,之后的世界,人会被分为两种: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
男女有别,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自然也有别。
这样的趋势或许一时难以接受,但它确实正在一点一点地成为现实。
谁知道我们会不会就是认为生育是义务的最后一代人呢?
关键词: